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月28日电(记者 上官云)“小年”历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从腊月二十三到腊月二十九,磨豆腐扫房子,每天都有事情占着手,一直忙到除夕。
资料图:农历小年将至,地处青藏高原的西宁街头年味儿十足。中新社记者 马铭言 摄
这个节日很有意思。日期不定,有的地方是腊月二十三,有的地方则是腊月二十四。但不管怎样,劳碌了几乎一整年的人们,都会筹划着过一个舒服的新年。
小年,正是过年的开端。
“二十三,糖瓜粘”
“过年谣”流传于各地,个别字词虽略有不同,但开头一句几乎都是“二十三,糖瓜粘”。所以说,“吃糖瓜”是小年很重要的一个习俗。
糖瓜的主要原料是麦芽糖,还要掺上一些黄米,熬制而成。它的粘性很大,如果拉伸成长条,就叫“关东糖”;搓成扁圆形状,就叫“糖瓜”。
冬天可以把糖瓜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很坚实,但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凉凉的,脆甜香酥,别有风味。
资料图。张鹏翔 摄
古时,糖瓜又叫“胶牙饧”,“饧”就是糖,名字就介绍了这种面点的粘性之大。大诗人白居易写过一句“岁盏后推兰尾酒,春盘先劝胶牙饧”,说明这种糖在那时已经是比较流行的节令食品了。
祭灶送灶君
糖瓜还有一个重要作用,那就是要在腊月二十三这天作为“祭灶”物品,送给“灶王爷”。
“灶王爷”又称灶王、灶君。民间一直有这样一个传说:“灶王爷”原本是一位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最终沦落到靠乞讨为生。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家门口,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
玉帝知道后,认为他仍有羞耻心,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便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每户人家的善恶,大年三十或正月初一再回去。
民间年画上的“灶王爷”,形象总是一个慈眉善目的老头,有时候还配上“灶王奶奶”的画像。依据风俗,人们要在小年祭灶送走灶王爷,还要端上一盘糖瓜。
资料图:民众在“春姑娘”的带领下祭拜灶神。中新社发 王中举 摄
具体仪式,大概是先要把旧像揭下,用稻草为灶神扎一草马,把一块黏稠的糖瓜粘在灶王嘴上,然后和草马一起烧掉,即为“辞灶”。
民俗学专家萧放说,祭灶是传统小年的重要节俗,灶君的名称在战国时已出现。民间日常生活中免不了磕磕碰碰,人们担心灶神打小报告,于是便跟它套近乎,俗称“媚灶”。给灶王爷供灶糖时祈祷“辛甘臭辣,灶君莫言”,期待他上天后多说好话。
小年“忙年”:扫房赶尘贴窗花
在国内不同地方,小年的日期不太一样。据萧放考证,北方多是在腊月二十三,南方多在腊月二十四。
“清朝以前基本都是腊月二十四过小年。之后才出现了这种时间上的变化。”萧放说,就这个民俗而言,文化空间会有地域性差异,里边折射的其实是历史的差异。
资料图:农历腊月廿三小年儿来临,北京东岳庙举办迎新春送春联活动,参与者甚众。中新社记者 富田 摄_副本
无论如何,小年拉开序幕后,人们正式开始“忙年”:打扫屋子,准备新年团圆饭的各种食材。祭灶之后,要“赶尘”,就是大扫除,家里的铜器要擦的十分光亮,同时洗澡理发,寓意除掉过去的晦气,迎接吉祥的新年。
“写大字”也是过小年的一种习俗。这里,“写大字”就是写春联,贴在大门上的,会是“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之类的句子,表现美好愿望。手巧的人,已经开始做剪纸、贴窗花了。
“民间认为,送走灶神到过年这段日子,叫‘百无禁忌’,没有灶神管着,做事情比较随心一点。”萧放说,民俗有时也很有“弹性”,很有趣,“实际上是老百姓的自我调节吧”。
新闻发布平台 |科极网 |环球周刊网 |中国创投网 |教体产业网 |中国商界网 |互联快报网 |万能百科 |薄荷网 |资讯_时尚网 |连州财经网 |剧情啦 |5元服装包邮 |中华网河南 |网购省钱平台 |海淘返利 |太平洋装修网 |励普网校 |九十三度白茶网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启哈号 |速挖投诉平台 |深度财经网 |深圳热线 |财报网 |财报网 |财报网 |咕噜财经 |太原热线 |电路维修 |防水补漏 |水管维修 |墙面翻修 |旧房维修 |参考经济网 |中原网视台 |财经产业网 |全球经济网 |消费导报网 |外贸网 |重播网 |国际财经网 |星岛中文网 |上甲期货社区 |品牌推广 |名律网 |项目大全 |整形资讯 |整形新闻 |美丽网 |佳人网 |税法网 |法务网 |法律服务 |法律咨询 |媒体采购网 |聚焦网 |参考网 |热点网
亚洲资本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0 亚洲资本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网站:55 16 53 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