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2月10日电
新华社记者杨骏 刘诗平
春节假期,当人们在暖融融的影院欣赏《流浪地球》时,有那么一群人,正在南极冰盖上“狂奔”,这就是他们过年的节奏。
一样的千里冰封,一样的人迹罕至。电影里,向苏拉威西运送火石的救援队卡车,十几小时要走完3000多公里。现实没有那么浪漫,在南极冰盖上,中国南极科考队的队员足足用5天多才走了500多公里。
2月4日农历大年三十,部分内陆队员在南极冰盖上合影。2月5日大年初一,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两支内陆队——昆仑队和泰山队的37名队员,继续以中国南极中山站为目标,奔驰在茫茫的南极内陆冰盖上,在冰天雪地中度过了农历猪年第一天。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为了准时赶往岸边登上“雪龙”号科考船,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队昆仑队和泰山队37名队员3日在暴风雪中从泰山站启程,历尽千辛万苦,于8日夜返回约520公里之外的中山站。
没有像电影中那样爬上千米高的行星发动机基座,他们却爬上过海拔4000多米的南极冰盖之巅;没有电影中的气泡舱用来躲避危险,他们却靠着毅力与有限设备随机应变;没有点燃木星的任务,他们“点燃”的,却是人类认识地球、认识自身的火焰。
一路上,队员们面临冰裂隙、暴风雪、软雪带、蓝冰区、强紫外线、极度寒冷、高原反应等众多考验。如此环境中,没有“地下城”可供歇脚避寒,没有智能技术及时提示路况危险,更没有科幻通信方式帮助远程监控,一切只能靠自己。
2月5日,内陆车队在行进途中。 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考察队员在南极冰盖上的行程中,最危险的敌人莫过于冰裂缝。由于重力作用,南极冰盖要向海拔低的地方流动,流动过程中如果越过山脉等区域,冰层就会在某些地方断裂,形成深不可测的冰裂缝。它们窄的只有几十厘米,宽的可达几十米,考察车如果不慎掉下去,人员很难有生还希望。最可怕的是,有些冰裂缝被积雪覆盖住,看上去白茫茫一片坦途,只有当考察车经过时才能被发现。
暴风雪已成为极地狂奔的“标配”,队员们还要时刻提防可能遇到的“白化天”和“地吹雪”,车队会因此停车。“白化天”指阳光被冰盖反射和低空雪晶散射后形成的天地间白茫茫一片的景象,让人不辨方向。“地吹雪”指大风吹动浮雪像流沙一样铺天盖地而来,在野外遭遇此种天气,发生不测的风险大增。
南极冰盖高原高寒缺氧,沿途气温时常低于零下30摄氏度,半数队员鼻子、脸部等处被冻伤,雪地车因气温低而在早晨出发时发动困难。
王焘离家来南极已将近500天了。他本是第34次南极科考越冬队员,在中山站度过一年后,又成为第35次南极科考队昆仑队队员,开着昆仑队雪地车队的头车登上海拔4000多米的南极冰盖之巅。
昆仑队队员方正,则将在完成本次任务回到中山站后转为越冬队员,继续在南极驻守一年。这意味着下一个春节他也将在南极度过。今年已是方正连续第10次在南极过年。
2月5日,内陆车队在行进途中。 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这样的故事,实在是太多太多。为什么队员们春节也无法好好过?为什么要在冰盖上狂奔?为什么要爬上南极之巅?为什么不远万里来人迹罕至的地方?选择来到南极,就是为实现更多探索与梦想,哪怕它们困难重重……
物资有限、时机有限、任务繁多、天气无常,在南极野外作业和行进的任务中,按正常的节奏生活是一种奢侈。在有限时间窗口内,队员们必须快速建设考察站,开展科考任务并及时赶回中山站。
冰盖是冷的,但是人类充满勇气的心是火热的。中国的南极人,能吃苦,敢打硬仗,勇于探索。他们的付出,换回的是我国南极科考成果不断增多,人们对这个星球的了解更加深入,这也是他们为全人类做出的贡献。
新闻发布平台 |科极网 |环球周刊网 |中国创投网 |教体产业网 |中国商界网 |互联快报网 |万能百科 |薄荷网 |资讯_时尚网 |连州财经网 |剧情啦 |5元服装包邮 |中华网河南 |网购省钱平台 |海淘返利 |太平洋装修网 |励普网校 |九十三度白茶网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启哈号 |速挖投诉平台 |深度财经网 |深圳热线 |财报网 |财报网 |财报网 |咕噜财经 |太原热线 |电路维修 |防水补漏 |水管维修 |墙面翻修 |旧房维修 |参考经济网 |中原网视台 |财经产业网 |全球经济网 |消费导报网 |外贸网 |重播网 |国际财经网 |星岛中文网 |上甲期货社区 |品牌推广 |名律网 |项目大全 |整形资讯 |整形新闻 |美丽网 |佳人网 |税法网 |法务网 |法律服务 |法律咨询 |慢友帮资讯 |媒体采购网 |聚焦网 |参考网
亚洲资本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0 资本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网站:55 16 53 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