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们要寻找存在感,为了他们的存在感,一切都是可以牺牲的,包括被他们高高捧起的偶像们。
最近有几条新闻,不由让人对粉丝产生一些担忧与深思。这些新闻分别是:李宇春在《明日之子》直播过程险被强吻;贾乃亮发微博批评粉丝晒与其女儿的合影;因饰演《镇魂》而大火的朱一龙遭私生饭围堵并被强行摸手;TFBOYS粉丝围堵演唱会场馆导致最后的彩排取消,并在官微反复强调带灯牌、旗帜有可能导致演唱会取消的情况下,三位成员的粉丝还是展开灯牌大战,将无数灯牌带进了演唱会现场。
看这几条新闻,能总结出一个共同点,就是粉丝对隐私与秩序的无视。要么是无视艺人的隐私权,要么对公共秩序毫无尊重,有的甚至对两者皆有冒犯。如果说粉丝可以混淆概念,将对明星私生活的打扰,形容为对偶像控制不住的热爱,那么,像李宇春粉丝强闯节目直播现场,以及TFBOYS粉丝在场馆外聚集并喊口号,则影响了其他人的正常工作与生活,是不折不扣的无视公共秩序。
伴随互联网产生的新一轮追星热潮,起初也有着积极的意义,比如,明星与粉丝通过社交媒体的接触,拉近了两者之间的距离,明星不再被神秘感包围,粉丝有了更多机会了解明星生活的普通一面。无形当中,在信息交流层面上,明星与粉丝有了对等的关系,这有助于培养粉丝的独立人格,在消费明星产品的同时,也通过明星言行来激励自己积极向上。
但这种愿望后来被证实是徒劳的。“脑残粉”的说法就是社交媒体时代流行起来的追星新词。“脑残粉”不但频繁在社交媒体上攻击自己偶像的竞争对象,经常无中生有地制造冲突,而且发展到后期还频繁插手明星经纪公司的事务,以群体力量来改变明星的发展轨迹。2016年公映的印度电影《脑残粉》曾表现这一种粉丝类型的疯狂,引进中国后也颇为令人警醒。可惜的是,仿佛无人能控制粉丝群体的能量,他们所体现出来的强大的控制力与破坏力,让人侧目。
狂热粉丝的养成,和互联网的注意力经济模式有莫大关系。在网上,眼球就是金钱,粉丝就是收益,谁能博得粉丝们的热爱,谁的演艺事业就能够得到影视公司、电视台、大老板们的提携。因此,取悦粉丝一度成为明星与经纪公司的重要工作。许多明星在幕后都组织了规模庞大的粉丝群,这些群各有群头,组织架构完整,他们负责明星的接机,发布会的气氛营造,周边产品的推销……可以说,凡是与明星有关的事物,没有他们不能参与的。正是这样,渐渐地,明星与经纪公司对粉丝形成了依赖。一定程度上,明星被粉丝骚扰,也是自食其果。
在信息与智能时代,出于商业以及别的目的,洗脑行为在各个领域都会出现,受众想法越单一,越缺乏明确的生活目标与追求,就越容易成为被收割的韭菜。有人将粉丝的狂热,比喻为“极度痴迷主义”,认为“极度痴迷主义”比宗教信仰更坚定、更顽固,当粉丝们认为自己的想法是对的,尤其是在粉丝的群体效应放大了他们的声音之后,背后无形的力量感,会使得他们罔顾别人的感受,强行将自己的理念加诸别人身上。简单一点说,粉丝们要寻找存在感,为了他们的存在感,一切都是可以牺牲的,包括被他们高高捧起的偶像们。
对抗过度狂热的粉丝文化,首先得从明星自身做起。TFBOYS这次表现不错,他们使用了语气非常强烈的措辞,来批评粉丝们的不理性行为。包括贾乃亮,也不惜以得罪粉丝为代价,捍卫家人的隐私。其他明星也完全可以这么做,毕竟在正常的情感伦理与社会价值秩序内,粉丝们的狂热是会被冷却下来的,真正喜欢一个明星的人,也会加入到对“脑残粉”的批判当中。
其次,我们的主流文化与社会文化,在对粉丝文化进行批评的同时,也应更多地为年轻人提供可供选择的优质偶像与文艺精品,帮助年轻人开阔视野,关注更多有助于他们成长的领域。当明星不再是粉丝们摆脱庸常生活的唯一手段,当娱乐不再是他们精神生活的全部,“脑残粉”这一群体自然会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韩浩月)
新闻发布平台 |科极网 |环球周刊网 |中国创投网 |教体产业网 |中国商界网 |互联快报网 |万能百科 |薄荷网 |资讯_时尚网 |连州财经网 |剧情啦 |5元服装包邮 |中华网河南 |网购省钱平台 |海淘返利 |太平洋装修网 |励普网校 |九十三度白茶网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启哈号 |速挖投诉平台 |深度财经网 |深圳热线 |财报网 |财报网 |财报网 |咕噜财经 |太原热线 |电路维修 |防水补漏 |水管维修 |墙面翻修 |旧房维修 |参考经济网 |中原网视台 |财经产业网 |全球经济网 |消费导报网 |外贸网 |重播网 |国际财经网 |星岛中文网 |上甲期货社区 |品牌推广 |名律网 |项目大全 |整形资讯 |整形新闻 |美丽网 |佳人网 |税法网 |法务网 |法律服务 |法律咨询 |慢友帮资讯 |媒体采购网 |聚焦网 |参考网
亚洲资本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0 资本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网站:55 16 53 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