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随着基层审批服务机构的普及,窗口办理事项的增多,不少办事大厅、政务服务中心等常通过聘用“临时工”的方式,缓解人员紧缺压力。这些“临时工”中,有的勤恳工作、任劳任怨;有的抱着“反正是临时工,不开心就不干了”的心态,面对办事群众时缺乏耐心。同时,部分基层窗口在遇到问题时,“临时工”的身份也成了“背锅侠”“挡箭牌”。(3月25日 半月谈)
近年来,“临时工”现象并不罕见。为了平衡日益增多的基层事务,以及逐渐缩减的编制数之间的不均衡,许多单位将“临时工”作为缓解人员压力的方式大用特用。甚至于“临时工”人数比编制人数还要多,确有本末倒置嫌疑。设立“临时工”一岗是为了更好地补充队伍力量,却不料成为了某些矛盾风口的“背锅侠”“挡箭牌”。种种矛盾都出在了“临”身上,不禁让人发出疑问,“临时工”政策到底是好是坏?
在笔者看来,问题不是出在政策本身,而是出在了监管上。有的单位对临聘人员管理甚是严格,招考、管理、福利等均有规可依,且不少地方也出台了临聘人员管理办法,致力解决这一群体的待遇问题。这样的举措也直接调动了临聘人员干事创业积极性,大力营造了比学赶超、兢兢业业的工作氛围。有的单位则一招了之,缺乏管理,只交付一些机械性的工作,让临聘人员成为了“零提升、零福利、零管教”的三零人员。从另一层面来看,临聘人员又何尝不是干部队伍中的一员呢?一言一行关乎的是政府形象,牵扯的是干群关系。因为是“临”,所以是“零”,这一观念亟需转变。
破解“临时工”困境重在监管。一是加强选拔任用监管,要树立正确用人导向,规范招考程序,透明考试过程,在任用上给予充分的尊重,才会提振其干事信心。二是加强运行管理监管,要坚持与在编人员同考核、同管理、同待遇,不让其多背锅,也不让其放任之,营造一视同仁、同追共赶的工作氛围。三是加强外部监管,建立健全临聘人员管理办法,对干得好的及时表扬嘉奖,干得不好予以处理、解聘,并同步拓宽临聘人员申诉通道,对举报线索给予高度重视,为临聘人员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事实证明,临聘人员的综合素质并不比在编人员差,不少地方的英勇事迹、感人故事都来自于辅警、社工这一类临聘群体,因此,强化临聘人员获得感也至关重要。一方面,要多考虑临聘人员福利待遇,例如在公考中适当加分,在选拔中择优转编,大力提高临聘人员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创新临聘人员晋升机制,设立类似于行政体制内的大小岗位,鼓励人员积极干事,大力强化临聘人员身份认同感,让“临时工”成为不一样的“正式工”。
新闻发布平台 |科极网 |环球周刊网 |中国创投网 |教体产业网 |中国商界网 |互联快报网 |万能百科 |薄荷网 |资讯_时尚网 |连州财经网 |剧情啦 |5元服装包邮 |中华网河南 |网购省钱平台 |海淘返利 |太平洋装修网 |励普网校 |九十三度白茶网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启哈号 |速挖投诉平台 |深度财经网 |深圳热线 |财报网 |财报网 |财报网 |咕噜财经 |太原热线 |电路维修 |防水补漏 |水管维修 |墙面翻修 |旧房维修 |参考经济网 |中原网视台 |财经产业网 |全球经济网 |消费导报网 |外贸网 |重播网 |国际财经网 |星岛中文网 |上甲期货社区 |品牌推广 |名律网 |项目大全 |整形资讯 |整形新闻 |美丽网 |佳人网 |税法网 |法务网 |法律服务 |法律咨询 |慢友帮资讯 |媒体采购网 |聚焦网 |参考网
亚洲资本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0 资本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网站:55 16 53 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