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济南6月25日电? 题:花卉村绽放“美丽经济”
新华社记者陈国峰
仲夏时节,走进山东潍坊青州市黄楼街道芦李村,主干道两侧一个个花卉大棚鳞次栉比,大棚里,各品种的高档花卉争相绽放。
(资料图)
“我们村一共265户,基本家家户户都种花,是名副其实的花卉专业村,户均三四个花棚,年收入40万元左右,不少村民开上了汽车,住上了楼房。”芦李村党支部书记李洪杰说,发展花卉产业之前,村民看天种粮,户均收入不过几千元,村集体收入微薄,发展民生事业有心无力。
30多年前,芦李村村民李鸿儒在自家地里种菊花,拿到集市上售卖,没想到成为抢手的稀罕物,让他尝到了种花的甜头,村民们也纷纷效仿种起了花卉。
芦李村的一处花卉大棚内,各种多肉植物整齐摆放。新华社记者陈国峰 摄
走进村民李道学的大棚,工人们正忙着将幼苗填土装盆。“我种了20多年花了,开始主要种杜鹃、仙客来等,后来跟着市场变换品种。”李道学告诉记者,多年的种植练就了花农的市场思维,市场缺什么品种就种什么。
李道学也见证了村里花卉产业的升级迭代:大棚从最初用竹竿搭建,到后来堆厚土墙,再到现在钢架建设,温湿度控制也由原来全人工到现在全自动。“看大棚中间吊着的像喇叭一样的东西,就是感应温度的,温度有偏差就会通过手机提醒我。”李道学说,现在花卉大棚越来越“智慧”了。
近年来,随着多肉市场的兴起,部分村民转向多肉种植。在村民杨富文的大棚内,满满摆放着多肉幼苗,十几个品种都是他自己杂交出来的。他根据市场热销的多肉品种,购买父本和母本杂交,培育出的新品种价格是市面上普通品种的两三倍。杨富文手捧一款叶型短胖饱满的多肉幼苗说:“我给它起名为‘冰泊’,夏天会长出红色的‘糖心’,十分漂亮,很受市场欢迎。”
李莎莎的花卉大棚内,主播正在直播销售宝莲灯花。新华社记者陈国峰 摄
芦李村的“花样经济”吸引着年轻人回流。在“80后”村民李莎莎的花卉大棚内,一盆盆宝莲灯花簇拥着的电商主播,正在手机前热情饱满地介绍着产品,李莎莎和工人们则忙着将订单打包。
李莎莎以前在外打工,看到朋友直播卖花搞得很红火,便产生了回乡创业的念头。“去了很多花卉大棚,最终决定卖宝莲灯花。这个从荷兰引进的品种,叶片宽厚、花形硕大,看上去高贵大气。”作为青州第一批直播售卖宝莲灯花的农户,李莎莎的电商已经小有规模,日销90盆左右,多的时候每天卖到200盆。
花卉产业不仅鼓了村民腰包,也让村集体收入越来越厚实。芦李村村南几百亩丘陵地,因不适宜种粮,常年荒废。村里引进10余家花卉企业,将这些土地流转租赁给企业,费用归村集体。村里富起来以后,硬件设施提档升级,人居环境旧貌换新颜,村里70岁以上老人每逢老人节、春节等节日还有福利发放。
30多年养成的“一朵花”,给芦李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李洪杰说:“靠着这个‘美丽’产业,村民的生活也越来越‘美丽’!”
关键词:
新闻发布平台 |科极网 |环球周刊网 |中国创投网 |教体产业网 |中国商界网 |万能百科 |薄荷网 |资讯_时尚网 |连州财经网 |剧情啦 |5元服装包邮 |中华网河南 |网购省钱平台 |海淘返利 |太平洋装修网 |励普网校 |九十三度白茶网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启哈号 |速挖投诉平台 |深度财经网 |深圳热线 |财报网 |财报网 |财报网 |咕噜财经 |太原热线 |电路维修 |防水补漏 |水管维修 |墙面翻修 |旧房维修 |参考经济网 |中原网视台 |财经产业网 |全球经济网 |消费导报网 |外贸网 |重播网 |国际财经网 |星岛中文网 |手机测评 |品牌推广 |名律网 |项目大全 |整形资讯 |整形新闻 |美丽网 |佳人网 |税法网 |法务网 |法律服务 |法律咨询 |成报网 |媒体采购网 |聚焦网 |参考网 |热点网
亚洲资本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0 亚洲资本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网站:55 16 53 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