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频繁“踩雷”,“种草”经济退潮之时,年轻人又开始热衷于网上求“拔草”,甚至陷入消费新套路。
所谓“种草”“拔草”,可以简单理解为对某个产品的评测介绍,前者侧重于褒,推荐你购买;后者则侧重于贬,劝你别乱买。“拔草”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是拜“种草”泛滥所赐。如今,一度还算是褒义词的“种草”,被各种货不对板、名不副实的“杂草”,弄得让人“谈草色变”。比如,在一些美妆、护肤、小家电等“种草”扎堆的地方,往往是消费者大呼上当的重灾区。有的商家过分地利用“种草”的营销模式,去勾起、撩动消费者的购买欲,让他们在一时冲动下,买下了许多并不常用、也不实用的产品,有的更是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给消费者留下踩雷般的消费体验。当踩雷不断,自然就会有人想到排雷,“拔草”也就应运而生。
事实上,消费者热衷于“拔草”,除了一部分被商家“骗怕了”的原因之外,更多的是消费理念开始走向成熟、理性,不再盲目地听信一种声音,也希望有另一种声音来提醒自己——别再上消费主义的当了。而在一些专业的“拔草”分享帖上,众多网红产品被卸下伪装,露出真容。这确实帮助不少人,不仅仅是让人们忍住了“剁手”的冲动,更可以让其在“拔草”的过程中,学习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消费欲,避免乱花钱。
只不过,当“拔草”开始吃香,能吸引流量之后,它也逐渐成为一门流量生意。比如,有的“拔草”博主会向有关品牌方收取“封口费”,而有的商家则与博主合作,采取“贬一捧一”的方式,由博主先对某个热门产品进行“批判”,之后却又推荐另一款亲测有效的“内定”产品。消费者因为信息偏差,很容易轻信这些看似客观公正的评测,实际却被反向“种草”了。
说到底,在“种草”“拔草”面前,大部分消费者都是信息不全的一方,本身就处于天然的劣势,单靠消费者个人的力量很难去辨别。毕竟,并非每个人都愿意付出试错的成本。更多时候,人们更愿意去相信别人的“推荐”。而那些掌握了“推荐”话语权的博主和商家们,理应受到相应的规范与约束,这需要平台跟进监管。当“种下好草,拔去杂草”成为良性循环,“种草”经济方能茁壮成长。
新闻发布平台 |科极网 |环球周刊网 |中国创投网 |教体产业网 |中国商界网 |互联快报网 |万能百科 |薄荷网 |资讯_时尚网 |连州财经网 |剧情啦 |5元服装包邮 |中华网河南 |网购省钱平台 |海淘返利 |太平洋装修网 |励普网校 |九十三度白茶网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启哈号 |速挖投诉平台 |深度财经网 |深圳热线 |财报网 |财报网 |财报网 |咕噜财经 |太原热线 |电路维修 |防水补漏 |水管维修 |墙面翻修 |旧房维修 |参考经济网 |中原网视台 |财经产业网 |全球经济网 |消费导报网 |外贸网 |重播网 |国际财经网 |星岛中文网 |上甲期货社区 |品牌推广 |名律网 |项目大全 |整形资讯 |整形新闻 |美丽网 |佳人网 |税法网 |法务网 |法律服务 |法律咨询 |慢友帮资讯 |媒体采购网 |聚焦网 |参考网
亚洲资本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0 资本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网站:55 16 53 8 @qq.com